文化不仅是一种修养、底蕴,而且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。它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结果,它反过来又推动着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。在这个意义上说,文化也包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,把文化当作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,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
文化产业是一种古老而年轻的产业门类。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,人类所特有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,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两翼。在我国古代,文化与经济已经发生了各式各样的联系。据《京师寺记》记载,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为瓦棺寺画维摩诘像,点睛之日,公开向前来围观者索取施舍,“第一日观者请施十万,第二日可五万,第三日可任例责施。”结果第一天就“俄而得百万钱”。这比17世纪初在西方开始出现的艺术收费展览,整整早1300年。清代郑板桥公开悬挂笔榜,以卖画为生,更体现了文化的经济价值。我国古代艺术市场、艺术经营人才也出现得较早。唐初由于宫廷遣使购画,培养了一批精明活跃的名画商;宋代有了专做某一画家作品的书画经销商;清代乾隆年间出现了发达的书画市场,并且开拓了中国艺术品的国际市场。在我国古代艺术市场上出现的专门促成艺术交易、评价艺术品市场价格的“牙人”,实际上是我国较早的文化经纪人。
至于文化经济则是到了近现代才开始出现的。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,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,文化生产、文化载体、文化消费发生了质的变化,文化艺术获得了空前丰富的发展和前所未有的影响力,出现了所谓的“文化工业”。当历史将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,人类的经济活动已经逐步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。在这个时代,文化与经济已经密不可分,不研究经济已无法更准确地认识文化,而不研究文化也无法更深刻地认识经济。正如波特所指出的,经济发展的最后阶段实际上成了一种文化阶段——它关注人们个性的全面发展,因此指向了文化。日本知名学者日下公人在《新文化产业论》一书中还断言,“21世纪的经济学将由文化与产业两部分构成”,“文化必将成为经济进步的新形象”。因此,文化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它在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影响,引起了当今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。经济的迅速增长,必然导致文化的迅速发展;而文化的迅速发展,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。1985年,我国正式把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的行列之中,从而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正式确认了文化的经济地位和作用。可以相信,随着广播电视业、新闻出版、文化娱乐业、旅游业等作为重点发展行业的确立,文化产业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还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要。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们的物质需求、衣食住行等得到一定满足之后,消费倾向必然重点向文化方面转移。然而,当前文化事业发展与这种需求极不适应,发展相对缓慢。因此,发展文化产业,是推进文化事业发展、进一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。
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也是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需要。增强城市综合实力,不仅要大力发展经济实力,还要大力发展文化力。综合文化力,包括文化设施建设规模、文化产品的丰富、文化服务的繁荣、文化消费的便利以及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劳动者的文化素质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,增强城市的综合文化力。同时,文化产业的发展,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,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
“文化产业”一词是本世纪30年代本亚明在《技术复制的时代》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,80年代从日本传入我国(参见东方出版社1989年翻译出版的日本学者日下公人所著的《新文化产业论》)。但对这个词的含义,迄今认识远未一致,对其内涵与外延的界定差别较大。当然,这种分歧是在承认文化产业的前提下的争论。广义地讲,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是不应怀疑的,因为一切有投入产出、按照社会劳动分工体系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事业都可称之为产业。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,可以把文化生产分成三类。
其一,现阶段还难以产业化的文化生产。它包括:(1)以知识、审美为取向的高雅的文化艺术和严肃的学术著作;(2)以教育功能为主、思想和艺术相统一、具有很强导向性的文艺作品;(3)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己任的部分公益性文化场所和文化事业;(4)以青少年为对象,陶冶青少年情操,向青少年灌输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的文化活动、作品和场所。这类文化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追求社会效益,体现国家的意志和愿望,无法以市场为中介自负盈亏,因而不能产业化,只能由政府来生产和管理。其二,应以产业化为取向的文化生产。其中包括大量雅俗共赏、寓教于乐的文化产品和服务,古为今用的传统文化和洋为中用的异域文化,以及直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的应用学术文化,如电视业、出版业、报业等,这些文化门类承担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文化传媒的职能,其生产既要讲求社会效益,也要讲求经济效益。但在追求经济效益时,必须有一个“度”,如果一味迎合市场,通过媚俗的手段来追求卖点,就会损坏其应有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。因此,在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尚需培育的阶段,这些门类的文化生产还只能半产业化。政府要有一定的投入和必要的扶持,使这些门类的文化生产在市场中发展壮大。其三,可以完全产业化的文化生产。其中包括大量消遣性、娱乐性、益智性的文化活动、作品和场所,如演出业、音像业、旅游业、体育业、广告业、集邮业、收藏业、印刷发行业、信息传输业、教育培训业、咨询服务业、文化经纪业、装饰设计业、工艺美术制作业、文化设施工程业等。这类文化生产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,它们能够以市场为中介实现自负盈亏,应该完全产业化。政府对其生产经营应只“管”不“办”。
以上三种类型的文化生产,其界限是不断变动的。由于文化产品具有两重性质,人们看到更多的是文化产品的教化审美导向属性,把文化生产单位看成是非物质生产部门。因而,从一开始,文化生产单位就被定性为事业单位,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被长期掩盖了。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,文化产品所赋有的巨大的经济价值得不到开发,文化产业的地位迟迟不被认可。在市场经济初期,由于认识的滞后和混乱,使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还远未建立起来,从而导致文化市场的脆弱和失范。因此,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,必须对文化生产和文化市场进行战略调整。
根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,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应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中长期规划。从近期看,首先应解决认识问题,确立文化生产的企业性质,致力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;从长期看,要从战略上调整文化经济布局,坚持有进有退,有所为有所不为。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,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。
1、树立文化产业观念。文化产业目前还没有真正被当作一个产业来看待,认识上依然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、把文化当作福利或政治待遇等思想。相比一些文化产业发达国家,文化产业意识薄弱,重视程度很不够。因此,树立文化产业观念,真正把文化当作一种产业,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首要问题。2、制定文化产业战略。发展文化产业,必须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。从近期看,要有一批重大项目作支撑,以重大项目为龙头,带动文化产业整体发展。从中期看,应搞好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,并纳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,滚动发展,逐项落实。从远期看,要抓文化产业发展思路。总的来看,应当形成“近期抓项目,中期抓规划,远期抓思路”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。3、组建文化产业集团。组建文化产业集团,是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。一方面,文化资源要向优势产业(企业)流动,进行优化组合,形成规模优势;另一方面,众多的中小文化企业,应以其科学决策、善于经营和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优势,实现规模经济效益。要通过多种投融资渠道和方式,重点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、自我积累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集团。4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。文化体制改革,可以先从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做起,摸索经验,逐步推开。文艺院团体制改革,应实行分类指导、间接管理,除对少数文艺院团实施重点资助外,大多数文艺院团应逐步成为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、自我发展的精神产品生产实体,对文艺院团的管理主要体现在政策导向、规范约束上;要推动大多数文艺院团实行市场化运作,探索社会化办文艺院团的新模式,促进文艺创作、文艺演出、文艺展示、文艺服务中的各种资源要素优化配置,使资源要素产生最大效益。5、形成新的投资格局。现行文化投资渠道单一,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和银行贷款,社会各界参与投资很少,与发展文化产业和扩大文化市场所需要的资本扩张能力不相适应;而且投入方向的随意性较大,在运作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与保证机制,投入与产出不协调。因此,为了发展文化产业,必须对现有投融资体制进行改革,以形成吸引外资、社会投入、自我积累、财政投入等多种投资方式。
总之,大力发展文化产业,是一项系统工程。要从实际情况出发,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,调动社会热心于文化事业发展的积极性,以形成政府兴办、社会参与、共同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局面。